世界上最大口径的火炮型号,中国最大口径火炮是哪
7月28日11时20分,暑运期间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株洲车站站台像被扔进了火炉。铁轨蒸腾着热浪,地表温度突破39℃,空气里飘着矿泉水瓶被晒得发软的味道。站台值班员举着对讲机小跑,报站声混着人流声刺破暑气,列车工作人员正在有序组织旅客乘降,额前的碎发被汗水粘在脸颊,而在这流动的人潮与忙碌的身影中,一个挺拔如松的身影显得格外亮眼,只见他提着磨得发亮的手提小喇叭,正沿着站台安全线快步前行,“请看好老人小孩,列车即将进站...”这个人便是陈冬生。
2025-08-03,陈冬生在株洲车站站台接车。张智红 摄
站台热浪里的“安全哨”
陈冬生是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株洲车站客运车间客运二班站台客运员,是一名退役海军战士,1999年从南海舰队转业后,他在株洲车站一守就是26年。暑运期间日均接发列车超百趟,他坚持“每趟列车必巡视、每个旅客必提醒”,用“趟趟清”的标准守住了零安全事故的底线。
13时52分,株洲车站2.3站台仿佛被放进了巨大的蒸笼。由乌鲁木齐开往广州白云的Z137次列车将于6分钟后从株洲站发出。楼上候车室此时已开始检票放客,陈冬生在电梯口做好安全防护和宣传,引导他们有序上车。额角的汗水不停地滚落,他一边用手快速擦拭着,一边熟练地运用手提小喇叭、口笛等工具,提醒着旅客:“请勿越过站台安全黄线!照看好老人和小孩。”只见他时而吹哨警示旅客远离安全黄线,时而用喇叭指引车厢方位,有时在站台一站就是20多分钟,暑运株洲车站普速场日均接发列车超百趟,陈冬生都要沿着站台快步走个来回。深蓝色制服后背早已洇出大片汗渍,像幅不断晕开的地图,不间歇的安全提示宣传声,成了旅客最安心的音符。
2025-08-03,陈冬生在株洲车站站台组织旅客有序上车。张智红 摄
“藏青蓝”里的“浪花白”
“陈师傅,到站台阴凉处下歇会儿吧!”站台同事邓明超总劝他在阴凉处歇会儿,陈冬生却摇了摇手里的喇叭,转身走向下一节车厢连接处。“军人的字典里没有‘退缩’”,这句挂在嘴边的话,是他从南海舰队带来的“老规矩”。1999年刚转业时,他对着镜子练接车姿势,拿着规章学习客运知识,把舰艇上“精准到秒”的作风,变成了铁路岗位上“零误差”的标准。
株洲车站2.3站台是晚班接发列车最多的一个站台,尤其在凌晨3点到6点这个时间段,几乎没有间休空档,他主动请战要求固定在2.3站台接车,“我是党员,又是老兵,这点累不算什么。”他笑了笑,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和当年在舰上接到紧急任务时一模一样。
陈冬生是株洲车站客运二班出了名的“标杆”,不管何时,他都将手提小喇叭、口笛、对讲机、站台区域广播和摄录仪带在身上,从未懈怠半分。不管是任何时间点,他总能第一个站在站台上,只要旅客开始进站,他立刻挺直腰板,目光锐利如当年在瞭望塔上观察海况,不错过任何一个安全细节。
2025-08-03,陈冬生帮扶老年旅客进站乘车。张智红 摄
党徽下的“暖心人”
胸前的党徽被汗水浸得发亮,37年的党龄,是陈冬生最珍视的“勋章”。“陈师傅,2站台有重点旅客需要帮助...”15时25分,电台里突然传来1检票口的呼叫。接车间隙的陈冬生迅速往1检票口走去。原来是一位独自出门的老奶奶准备坐K1191次列车去探望女儿,陈冬生全程陪伴,帮老人搬运行李,列车进站后,陈冬生小心地将老人扶上列车,与列车乘务员仔细交接。老人感动不已,紧紧握着陈冬生的手连声道谢。看着列车缓缓驶离,陈冬生露出开心的笑容,“干好工作是本分,当好榜样是职责。”他总这样说。
18时10分,当夕阳把站台的影子拉得很长,看着白班最后一趟列车驶离,陈冬生终于能坐在台阶上喝口水。从“浪花白”到“藏青蓝”,40年光阴在他两鬓刻下霜色,却没改变那双眼睛里的热忱。他或许从未觉得自己有多伟大,只是把军人的脊梁、党员的初心,都融进了日复一日的巡视里。就像铁轨默默承载列车,他用平凡的坚守,让每一趟旅途都多了一份安稳,让“退役不褪色”的誓言,在株洲车站站台南来北往的列车里,愈发清晰响亮。
(来源:中国网 作者:姚雨婷 温馨)